发布日期:2024-08-11 18:32 点击次数:199
1977年,邓小平在中南海收到了一封信,信的内容很短,只有一页纸,可寄信人却不简单,正是刘少奇的儿子刘源。
在信中,刘源讲述了自己遭受的不公待遇,连提4个“不”字,邓小平看完后批示:“不准区别对待。”
刘源受到了什么不公正待遇?4个“不”字是什么?
这还要从那个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决策说起……
1977年夏,邓小平复出后主抓教育工作,立即提出要恢复高考,很快这项政策就传遍全国。
无数学子激动万分,刘源也是其中之一。他当时是北京起重机厂的一名工人,参加高考读大学是他的梦想。
一想到父亲刘少奇的关系,刘源就心里有点打鼓,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拒绝报名。
刘源怀着忐忑的心情,来到厂里的宣传栏,报考条件上面写得十分清楚。
刘源仔细看了后,发现政审不看出身,只要求本人没什么政治问题。于是,刘源报名了。
很快,他的报名就被厂里打回来了,理由是刘源超过年龄了。
刘源当时26岁,在报考条件里有这样一项要求:“最好25岁以下。”
刘源十分不满,既然没有严严格限制年龄,为什么不能报?厂里其他9个人,都因超龄被拒绝报考。
几个人坐在一起表示不满,对这项要求不理解,刘源心里猜测,恐怕不是因为年龄的原因,还是因为父亲刘少奇。
按照报考要求,刘源是可以报考的,可刘少奇还有“走资派”的帽子,影响了刘源的出身。
一旦允许刘源报考,厂里领导有风险,可能就会犯错误。既然如此,厂里便以超龄为理由不让他报考,以此避免犯错。
正在气头上的刘源当即写信给邓小平,先介绍了自己,再谈到恢复高考的政策,讲述自己报考的限制。
在信的结尾,刘源气愤的说道:“因为出身不让我考,我很不服气。让我考我考不上,那是我自己的事情,谁也不怨。”
这四个“不”字清晰表现了刘源的想法,既然报考条件上不要求出身,他就可以考。可偏要找个其他理由拒绝,当然不服气了。要是自己本事不行考不上,那不怪谁。
如果连参加高考的机会都没有,这得多难受多遗憾啊!
写完信后,刘源在住处附近找了个邮筒投进去了,投出后的时间里,刘源一直想着这件事,担心邓小平看不到,错过了高考。
十几天后,终于有消息了,厂里通知刘源等人:“你们都可以去参加高考了。”
原来,邓小平收到刘源的信后,对此十分重视,批示道:“不准区别对待。”
文件转给北京市委书记吴德办理,又一层一层到了厂里,刘源这才在开考前一星期,拿到了考生号,分配了考场。
几个月后,刘源收到北京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,他喜极而泣,总算可以去读大学了。
后来,刘源的母亲王光美还和邓小平提到了这件事,对他表示感谢,邓小平只是笑了笑,并没有说什么。